进入九月,酷热难耐的日子已经走远,天气逐渐转凉,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将变得较为明显,气候的多变,免疫力低下,在学校高度集中、接触频繁密集的场所,容易引发秋季高发传染病的传播,广大师生、家长要注意肺结核、流感、手足口及肠道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预防。
结核病过去叫 “痨病”,它由结核杆菌引起,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染。
做好家校联合,共同为孩子们筑起呼吸健康的防线,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做自己健康责任人的意识: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儿童玩具,家庭居室、教室、宿舍等地方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坚持锻炼、多作户外活动,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发病机会;
4.注意饮食营养,不挑食、尽量少吃快餐和外卖食品。注意荤素搭配,日常饮食中多吃奶制品、肉类、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粗粮等;
5.日常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要提醒孩子佩戴口罩、及时就医。孩子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低烧、全身疲乏、食欲减退等症状,应怀疑得了肺结核,要赶快去当地的结核病定点医院检查,千万不可带病上课;
6.如孩子得了肺结核,要主动向学校报告,千万不可隐瞒病情上课。同时按结核病定点医院医生诊断办理休(复)学手续和进行规范治疗。家长要提醒孩子按时服药,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千万不可随意停药。随意停药会导致治疗不彻底,有可能转成更难治的耐药肺结核;
7.孩子万一得了肺结核,也并不可怕,家长要给予孩子更贴心的关爱、帮助孩子树立治疗信心。只要坚持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的肺结核都是可以治愈的。
1.健康体检是早期主动发现肺结核患者的重要手段。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开展结核病相关检查,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
2.学校要对师生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和生活等习惯,杜绝瞒报和谎报,降低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的风险。
3.学校要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kaiyun。
4.通过晨检和因病缺课追踪,可以及时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降低结核病在校园内的传播风险。
5.各级各类学校对日常诊疗/晨检/因病缺课追踪中发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均应进行相应记录、推介转诊,并追踪其诊断结果。
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其传播途径多样,吃、喝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中招。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引起暴发疫情。
▲个人防病措施:做好饭前便后洗手;食物要彻底洗干净,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喝生水;远离呕吐物。
通风清洁:至少在开餐前半小时完成就餐区域桌椅、地面等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并通风换气。
餐具消毒、垃圾分类: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就餐人员要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建立消毒时间、程序等管理台账。
食品管理:食堂要做好食品留样,专人管理。对感官性状异常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应立即废弃。
食材制售原则:食品加工过程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制售高风险食品,如:冷荤类食品、生食类食品、裱花蛋糕、现榨果蔬汁等;不得加工制作四季豆、鲜黄花菜、野生蘑菇、发芽土豆、沙拉酱等高风险食品。
学生健康管理: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查因等工作。
厨工健康管理:加强对厨工的健康管理,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有消化道症状要暂时调离岗位。
饮用水管理:定期进行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学校饮水安全,饮用水要烧开后饮用。
病例管理: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患者要立即就医并隔离,做好呕吐物处理,做好清洁消毒。学校疫情报告人按相关规定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属地疾控机构,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手足口病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岁及以下婴幼儿,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勤洗手。让孩子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勤通风。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家里、学校要定期开窗通风。
▲防传染。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隔离满后才可返校,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打疫苗。接种EV-A71灭活疫苗(6月龄到5岁)可以有效预防EV-A71引起的重症、死亡风险。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冬春季高发,主要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在环境密闭、通风不良等场所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应正确佩戴口罩。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2023)》,重点和高风险人群优先推荐接种流感疫苗。
出现流感样症状(体温≥38摄氏度,有咳嗽或咽喉疼痛)后,应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接触家庭成员及外出时,佩戴口罩kaiyun。学校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处置上报。
水痘具有高度传染性,易感者(未得过水痘也未接种水痘疫苗者)接触病人后绝大多数会被感染。
水痘的传播性很强,应增强个人防范意识和卫生意识,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如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等。
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应做好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落实晨午检制度,学校一旦发生水痘病例,要立刻隔离病例,做好疑似病例的登记报告工作;应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并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同时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物、毛巾、被褥等物品进行消毒,防止后续病例发生。
水痘疫苗接种程序是对1周岁以上人群进行2剂次的接种,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积极接种水痘疫苗。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今年以来,多国陆续暴发严重登革热疫情,特别是东南亚和南美洲。我国目前也进入了登革热的高发季节,云南、广东、浙江、福建已陆续出现本地疫情。
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常常有人误以为是感冒而疏忽治疗,导致严重后果。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
室外尽量避免在草丛、树荫、凉亭等阴暗潮湿处逗留,远离积水、废旧轮胎等易孳生蚊虫的地方。
防止积kaiyun水,清除伊蚊孳生地;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从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入境时,如有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疹等类似症状,请主动申kaiyun报并配合做好医学排查。
外地旅行回来儿童玩具,请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类似症状,做好防蚊措施后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医,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以便及时明确诊断。